為什麼喝茶覺得苦澀,你真了解過嗎?

 

 

 

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喝苦澀茶,認為會苦澀的茶就是劣質茶,真的是這樣嗎?其實茶葉不苦就不甘,不澀就不香。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茶的苦澀味主要來自兒茶素與口腔中蛋白質結合所產生的感覺。兒茶素亦稱茶單寧,兒茶素又分「酯型兒茶素」是澀味與茶香的來源「游離型兒茶素」則是苦味與甘甜的主要來源帶有「苦澀味」的茶,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茶,這是因為茶葉苦澀味的濃淡,由它所含有的苦澀味物質的多寡來決定。

 

不過大多數的人都不愛苦澀味太明顯,所以市面上有很多的茶飲店會再煮好的茶品裡,再加入去澀劑與茶精,添加它的風味、讓人更喜歡。茶葉中的兒茶素多寡來自於品種、產地自然環境、季節、採摘的茶葉(成熟葉或嫩芽)、製作工藝有關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【品種】

大葉種茶葉為海綿組織含有大量的多酚類物質(兒茶素);因此大葉種會比小葉種較為苦澀,所以大葉種一般都拿來製作紅茶,小葉種有豐富的香氣物質及葉綠素,因此很適合製作不發酵的綠茶或半發酵的烏龍茶。

 

【季節】

而以季節做為比較,夏茶的咖啡鹼、兒茶素含量為最高;因此春茶、冬茶較為甘甜,另外像高海拔的大禹嶺福壽山在冬季時,溫度時常在0度以下,年均溫不超過20度,使茶樹生長緩慢,降低茶葉中的苦澀物質,因此較為甘甜。

 

【產地自然環境】

茶樹生長環境的土壤、日照、水分、海拔、遮陰多寡等因素,都會影響茶葉內含物質的含量和比例。例如:有遮陰且施肥的茶樹內含的咖啡鹼比例,比露天沒施肥的還要高;茶多酚(兒茶素)含量隨著海拔升高而減低;胺基酸則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等等。所以,高山茶較甘甜香醇、茶湯細膩。

 

【採摘的茶葉】

咖啡鹼、茶多酚物質的含量都隨著芽葉的老化而降低,茶葉採摘過嫩的話,做出來的茶苦澀味就明顯一些。但是像綠茶就是以嫩芽為上等,因嫩葉中的兒茶素較高,所以沖泡綠茶時要注意茶葉量與溫度,才不會有苦澀味。

 

【製作工藝】

採摘完的茶葉靠著製作工藝可以將苦澀轉為醇和,過程中茶葉所釋放出的胺基酸與醣類的甘甜,可以緩和茶葉中的苦澀,為茶湯帶來更醇和的味道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除了以上這些原因,茶葉在沖泡、保存中也會造成苦澀的原因。

【沖泡方式】

沖泡時的水溫很重要,溫度越高,茶單寧(兒茶素)釋放越快,請注意不要讓茶水一直維持高溫煮沸的狀態,這樣會破壞到茶葉組織。另外就是沖泡時間,時間越長,茶湯中的單寧酸完全滲出,茶湯必然會苦澀!再來就是所放的茶量,茶量過多也會有苦澀味。因此沖泡茶溫度、時間、茶量都要適當拿捏好,才不會委屈了好茶。

 

補充:如果苦澀味在口腔內久久揮之不去就是劣質茶。

 

【保存不當】

沒有適當的保存好茶葉,茶葉容易走味、潮濕、有青味,泡出來的茶湯也會有明顯的苦澀感。

(關於正確保存放式請點擊我)